经济学在什么学院?
从字面上理解,经济学(economics)是关于经济活动的科学研究。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它分属不同的学科学派(如剑桥学派、哈佛学派等);但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它又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并且正在努力拓展自身的研究空间,努力使自己既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又更加贴近实际,更富实用价值。
就本质而言,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最小代价的优化配置的学问。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个问题上,人类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由于资源稀缺性和人们需求丰富性的矛盾以及对某些资源拥有分配权和某些决策影响权的人们的腐败,经济学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其应用研究甚至可能会得出让部分人贪婪的结论。同时,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需求的多元性和高层次化(如环保、教育、医疗等),给经济学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和创新加快,市场机制落后缺陷逐步暴露,对传统经济学学科产生了“全面的挑战”。为适应新的形势,传统经济学在学科体系和理论方法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新兴的多元经济学很快诞生了。它包括以均衡价格为研究对象的名义经济学;以交易为研究对象的行为经济学;以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的新制度经济学;以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市场经济学;以道德、信仰、文化等因素对经济活动影响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经济学等。这些新型的多元经济学分支仍属于边缘学科,相互之间尚未完全分化,彼此还有许许多多的交又点。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吸收借鉴国外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共有的东西,如竞争机制、信用体系、法制观念、金融投资活动等;又要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结合中国实际,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为此,不仅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念和行为规范,即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观念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素质教育。国民素质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教育、文化、管理、金融、信息、道德、人文心理、国民处世哲学等精神素养。没有这样的素质,建不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生命力、有效率、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当代新兴的多元经济学,应当注重与传统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对话与配合,并力求在彼此承认的基础上寻求统一。同时,更要重视同其他相关传统与现代人文学科的沟通与结合。为此,多元经济学各分支研究最好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一定成绩后,再加以归纳整合。
关于应用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必须明确,自然科学的成果只是为应用经济学提供思路和可选方案,应用经济学研究不可能停留在自然科学的现有成果上。当代科学技术大量应用于经济领域,产生出一些新的学科,如生命科学和生物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各种技术科学和数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等等,已经使应用经济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应借鉴现代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加强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改革大学教育和科研管理体制,促进经济学与社会各方面广泛联系和合作研究;振兴中国产业经济,增加中国经济的生机和活力。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国当代新兴的多元经济学,使其逐渐成熟和强大。
就实质而言,当代新兴的多元经济学是处理自然—社会—人文多维空间中经济活动的一个科学系统。我们应当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以人类现有和未来的所有知识特别是自然科技知识来重构它。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在研究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实现两大转变:一是从实验科学的方法(理性思维为主)向实践科学的方法(定性定量和案例分析为主)转变;二是使经济学从静态学说向动态体系转变,从自足的封闭学科向开放学科转变。最终使多元经济学成为认识论、方法论和经济学史诸新大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