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的课程是什么?
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体制的差异造成的。 在我国的本科教育中,一般会有18个学分作为“必修课”,18个学分作为“选修课”. 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学生必须修读一定学分数(一般4-6分)的课程,通常是关于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而“选修课”则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对于未来专业学习有裨益的课程,通常分为“限选课”(对学分没有要求,但只能选有限制条件的同学才能选)和“任选课”(不限学分的限制,只要你想选就能选)两类。
在国外,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必修课”的概念,所有的科目(除部分专门设立的welfare course,这类课程的学分一般不算在学位要求的总学分里)都是“选修课(elective)"。也就是说,你无须再像以前选系的时候一样,先选择某个专业的“必修课”,然后按着这些“必修课”来选择合适的系,而只需要选择你感兴趣的课程即可。这样的制度设计其实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的可能性,只要你修满了指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相应的学位。
当然,如果学生对某门课程特别感兴趣或者觉得该课程对今后专业的发展有帮助,也可以将之选作“必修课”,只不过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罢了。 国外的课堂讨论氛围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课堂大多是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而国外的很多课堂则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过程。以美国的大学为例,即使是同一门课同一个老师,由于是小班授课,每个人的感觉往往也不尽相同。因为老师不可能按照中国的方式来详细地传授知识,而是会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来进行深入的讨论。这种讨论往往会根据老师的引导进行,老师会不断地发问并且做详细的解答。所以,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其背后可能会存在着很多的歧义和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去挖掘。国外大学的课堂除了大量的阅读之外,也有很多让学生动手的操作和学习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