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专业有哪些?
根据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印发的通知》,我国目前共有37项“国家紧缺急需人才”,其中包括了8种“特殊需求人才”—— 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处理与挖掘、物联网工程、云计算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媒体创意、现代物流。 这8类人才属于国家重点培养对象,在本科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布局。比如北京大学的“特殊需求人才培养计划”今年就在招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研究生。
除了这8个项目以外,一些高校还单独制定了应对政策—— 在四川,如果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基层农技服务,可按规定奖励学费和住宿费; 在山东,对到企业实习的在校大学生,给予一次性补贴500元/月; 对首次自主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贷款额度由5万元提高至15万元; 在河南,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可发放一次性就业补贴…… 这些扶持政策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稳就业”! “就业难”“失业”等话题这几年一直高居不下,从2010年的“毕业季”到2016年的“最难就业季”再到前不久的“最冷寒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失业率为4.0%,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但10-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却高于上年。 而早在2017年年底,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度全国共有研究生毕业29.6万人,比2016年减少2.8%;普通本科毕业生596.71万人,比2016年减少1.2%。
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高等教育规模,但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升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可以预见,未来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那么对于低分考生来说,如何借助国家政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呢?
首先,要认清自己是擅长记忆的还是擅长理解的,然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相应的大学及专业。一般来说,背诵记忆类的学科适合文科生,如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哲学等专业;理解类科目则更适合理科生,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跨学科门类报考需要注意避免造成专业知识结构性和体系性漏洞。
其次,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因为不同学校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会有所区别,对于一些自学能力较差的同学,建议尽量避免选择过于高端的专业,比如很多名校会设立精英班,以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这类班级通常要求较高,若没能通过选拔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升学乃至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