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留学生有哪些?

桑拿浴桑拿浴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留苏往事——重温“时代的最强音”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从整体框架上确定向苏联学习的方针,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都以苏联为样板。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苏联的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时期,高等学校的数量从1950年的79所增加到1965年的260所,正规高等教育在校生从46万人增加到251万人。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政府决定从1956年起,举办国家公费选派留学生,第一批自费留学生同时入学。在之后的10年时间里,共有36396名中国人获得公费留苏名额。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小学优秀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人民政府外事委员会、国家教委和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等国内院校接受1-2年俄语培训后,分批次前往苏联大学、医学院、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等,学习建筑、文学、经济、医学、历史、政治、法律、地理、通信、绘画、雕塑、音乐、民族学、农学、航空、造船等各个专业学习。

这批后来被称为“57年派”的留学生,为缓解苏联高等教育机构师资不足的状况,弥补个别学科和中俄经贸、科技合作的缺陷,加快了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步伐。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于1957年9月赴苏联留学,临行前,毛泽东主席向他们送上“盼望你们踊跃参加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自觉运动”的殷切期望,当时以“时代强音”作为报到通知封面的《中国留学生》杂志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读者群体。

1958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的第一期《中国留学生》杂志发表了《我们的祖国》长诗和《美丽的莫斯科河》等诗文。1959年8月,“中苏关系恶化”后创刊的《中国学生》第2期发表诗歌《谁是最可敬的人?》和《祝贺你们的生日》。1960年6月第6期发表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1961年10月第10期发表了艾青的诗歌《我爱》和茹志鹃的小说《洗澡》。这是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中国国内杂志第一次正式发表上述作家的作品。

中国第一批自费留苏学生中有不少人在日后成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艺领域的中坚力量,有的已成为我国当代文坛的知名作家和导演、编剧,如李准、张平、古华、刘心武、蒋子龙、梁晓声、孙季康、李碧华等。他们曾经在1976年12月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集体发表过《致中央的信》,呼吁给青年一个讨论现实问题的机会,为著名的“天安门事件”提供了舆论和支持。著名钢琴家鲍蕙荞、童忠良、高芝兰、李坚,指挥家郑小瑛、马洪业,美学家庞澄,电影导演白燕臣,电影演员丁岚、杨在葆、朱琳、韩月乔、岳红、殷新、徐景达等,从留苏期间便开始了在艺术上的探索和追求,把苏联的学习经验和中国国情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中国同学会”的往事

1963年,“中国留苏学生总会”在莫斯科创办了中国学生最优秀的文艺期刊——《星火》。“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杂志被禁止出版。1977年12月,《星火》复刊,复刊号发表了当年首批公派留苏学生回国报到,重新踏上祖国土地时留下的纪念照片和诗歌。1979年1月,《星火》举办莫斯科文学艺术奖评选,柳雷、康震、姜元、李治邦、曾刚、陈逸、汪元、邱晓燕等8人获奖。之后,该奖在每年一月份评出当年获奖艺术家,已成为留苏学生的知名品牌和重要奖项。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留苏学生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历和见证了许多历史时刻,如1964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苏,是沙伯力近30年来第一个到访苏联的西方大国元首。1972年中美建交,美国率先与苏联划定秘密航线,苏联国际航线的售票处一夜之间挤满了世界各国的记者。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游客被限制在餐馆不许跟越方人员接触。1991年8月苏联解体,15日伏龙芝、莫斯科大学等院校的中国留学生自发地组织起“中国同学会在莫斯科”。

据悉,“中国同学会”在莫斯科的主要活动有:(1)帮助接待前来莫斯科旅游观光、考察访问的中国人;(2)开展艺术人才和青年的交流;(3)为中国朋友探听俄罗斯的风情;(4)为中国人和俄罗斯人开展友好交流牵线搭桥;(5)在圣诞和新年之际举办音乐会和晚会,邀请中方的负责人、专家、学者和同志参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