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成绩得a难吗?
在国外上大学,大多数中国学生认为课堂讨论是最磨人的。中国学生不喜欢发言,怕犯错,更怕被老师批评。但其实,国外的课堂发言是个锻炼自我的好机会。一旦走出学院,工作面试或者在议会里演讲,就不能沉默了。为了说明为什么学院内的辩论训练对工作面的辩论能力不会有太大帮助,我讲一个自己入学哈佛大学的第一个学期的经历。
我读大学时的专业是经济学。大一一进校门,各个院就忙着分专业。我误选了经济,但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兴趣,于是大一下半学期改选法律。选法律的要求是,大一上学期修完了数学和宏观经济学,而且法学属于文科,要求考语言(小托福)和写作(托业)。但我大一上仅仅修完了微积分,而微积分和宏观经济学是法学院要求的数学课程,所以必须重新上微积分。
哈佛的学分制允许人选修不同的课程组来达到毕业的要求。法律课程组的内容包括四门微型课,两门宏观课,以及一系列论文和演讲。我选了11门课,只有一个“学术讨论”(SO4)是无须写的paper。其他课都有一个或两个额外的writings。哈佛还要求这些课都要考语言。而我喜欢经济,辅修心理学。心理系要求五门课,但只有一门是微积分,而我也正在经济系上。经济系不要求微积分,但我修过它,所以就退了经济学,只留在法律系。
法律系的学习是每周七天,每天12个小时。六个小时用于微型课,然后两个小时研讨,紧接着又两个小时微型课。每天结束之后,还得写4000到8000字的论文,这都不算周末的论文和演讲。法律系的教授就是神,每一个学生都怕他们。要熟悉他们的写作风格,了解他们的敏感话题,还得知道他们曾在哪些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上课时,教授经常突然提问,要你随时准备把刚刚听到的话和读过的书回答出来。
最折磨人的是每周六的研讨会。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组建的辩论队要参加学校各个律师事务所和法院的辩论赛。所以,每到周五,论文和演讲都结束,我们就奔去波士顿参加星期夜的辩论赛。周末两天都在紧张复习和准备下一周的课,但周日晚上辩论完之后,还要赶回剑桥上周一的课。这个星期从周五一直到下周一,都在奔波,只有周三和周五的晚上睡在外面,其他时间都在学校。
辩论队的教练是我们的微积分老师。他教了我们一年,每周四多出来的三个小时给我们强化训练。我们的训练包括阅读文献和写essay。如果某一话题大家观点不和,或无法形成统一,我们就去图书馆找相关书籍和文献。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在辩论时能引用权威来支持我们的观点。辩论时,我总是引用最新的哈佛法律案例分析。
进入哈佛大学以来,我每周七天的日程都很满,但日子过得很充实。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精英,你得时刻准备好,否则就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