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剑桥大学吗?
没有,但有两所“中国校区” 19世纪中叶,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后,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赴英、法留学。这些学生中有的进了牛津、剑桥等英国名校;也有进法国学校学理工的。
当时,清政府的驻法公使曾纪泽就曾在巴黎设馆,选送留学生到欧洲学习,其中就包括了赵元任(后来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和李济(后来的著名考古学家)等人。这两位后来都成了哈佛大学知名教授。
李济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刚到哈佛的那年正值建校300周年,整个校园都沉浸在庆祝的气氛中。他住在校外一个公寓里,每天早上跑步去学校上课。有一次他碰到一位正在健身的美国老兄跟他打招呼说:“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大清国人民?”他大惑不解,问其故。那美国人笑着说:“你的皮肤颜色多可爱呀!你知不知道你们国家有多少人都羡慕你呀!”
另一位留英伦的著名学者吴有训也曾提到他的英国人好友对他与中国文化表达的自豪与骄傲。他说:“我常对英国人说,我是中国人,我的父母是中国公民,我的血统一半属于中国。我听到这样的话总会使我的英国朋友感到特别愉快……” 在那个时代,能出国留学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更不用说留学欧美。所以,像他们这样的精英人士自然成了近代中国“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中国文化“融进去”的重要代表。而他们在国外接受的教育,自然也是“西学东渐”的一个典型写照。 但到了20世纪初,一些富有革新精神的精英分子开始主张“中体西用”,他们认为西方文明虽然有许多可贵之处,但西方的民主和自由也不是那么完美无瑕,何况西方文化还具有种族主义的劣根性。于是,他们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甚至主张“打孔家店”,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掀起了一股抵制西方文化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