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移民好干吗?
首先,从客观角度来看,想要通过移民拿到国外的身份并不是一件难事,随着全球移民政策的不断收紧和移民门槛的不断提高,目前可以通过移民方式获取他国绿卡的项目越来越多,不过,能够真正获得审批、成功拿到身份的人还是占少数! 就拿欧洲移民项目来说,虽然申请要求较高,但对申请人条件审查并不严格,只要材料真实、申请人的条件达到项目要求,一般都能顺利拿证;而在美资项目当中,美国EB-1A/B杰出人才/EB-5投资人类别,对申请人资质要求相对较为宽松,成功率也比较高…… 在这些项目中,有一些甚至对申请人的语言能力、工作经验均有要求,但往往申请人满足项目的申请条件即可顺利获批,拿到身份! 当然,也有一些移民项目对申请人的条件要求较为苛刻,如加拿大BC省企业家移民,申请人需要具备丰富的经商管理经验、雄厚的资产证明且年龄必须满足18周岁以上才能申请,申请人还需要完成指定的投资金额才能获得永居身份……由于对申请者资质审核较为严格,该项目通常会有一定的拒签率!
影响签证通过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申请者个人素质(学历、语言、年龄、职位、公司实力等)、项目选择(项目是否有优势)、文书质量(材料是否齐全、准备过程是否规范)、申请流程(找专业机构办理还是自己盲目申请)等等... 当您决定移民时,在选择移民项目时一定要慎重,毕竟移民是一次性服务,一旦决定就无法逆转,所以建议大家在选择移民项目的时候,多看看,多对比,慎重做抉择!
中国人自古就有移民的传统,近代史上几次移民大潮,都是“饥荒”、“战乱”等危难形势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鼓励科技人员“来得了、留得住、用得好、回得去”和以人为本的移民政策,在内地生活、学习、工作的外国人及华侨、港澳台同胞,无论是常住、临时居住还是留学、讲学、培训,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都能得到足够的尊重。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坚持入超基本国策不动摇的前提下,我国进一步调整出国政策,将过去“限制——防范——管理”的被动、静态管理转变成“规范——导向——服务”为主导的主动、动态管理,形成既控制限制又鼓励回国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新型管理模式。这一变化集中反映在2004年开始实施的“人才出国新八条”上。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人才流失有所减缓,大批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学习、创业,成为新时期一道亮丽风景。中国人才研究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回国人数比2004年增加55.4%,比2003年增加1.2倍,2005年比2001年至2004年的总和多3.22万人。
“人才出国新八条”实施3年多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一是人才回国、为国服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回国安家的学子不断增加,专家服务祖国的渠道日渐扩展。许多身处海外的留学人员纷纷表示,我国政府的出国新政策使他们深切感受到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人才倍受尊重,回国创业或服务的条件越来越好,吸引着更多的海外学子用所学专长和国外阅历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二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引进、接纳留学人才的能力和效率有所提升,在引进、引进人才方面的“瓶颈”有所突破,“门槛”得到降低。三是留学人才回国创办科技企业的“软”、“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日渐增多。
但“人才出国新八条”在一些地方与部门也有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有关干部调配、户口管理、创业资金等政策仍存在诸多不便之处,难以解除留学人才的后顾之忧,影响其回国创业和为国服务的积极性。有些地方、部门在引进留学人才工作上也存在“能进不能用”问题,使留学人才难以施展特长与才华。还有些地方对回国留学人才在子女就学、住房、配偶安置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支持帮助政策,影响了人才回国的积极性和工作生活的稳定性。
“人才出国新八条”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新时期人才流动规律和趋势、针对我国人才流失严重状况和国外引才、留才、用才、优待华人、华侨的“中国化战略”而做出的重要决策,是新时期党的人才工作创新的重要成果,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形成人才辈出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社会环境、改善我国人才资源配置和优化人才结构等方面具有战略意义、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此,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出国新八条”和《回国创业留学人员服务管理办法》等各项引才、用才、留才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使其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吸引和鼓励留学人员回国与为国服务的激励机制和环境,如为他们提供事业平台、开展接站服务、解决配偶就业、协调子女入学、提供政府补贴、落实医疗待遇、办理出入境和户口事宜、购买社会保险、改善住房条件等,努力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为国服务创造条件,解除后顾之忧,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效的生动局面,促使海外科技人才竞相报国的热潮持续兴起,促进我国人才资源整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