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吗?
1.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题主的问题是不是“美国没有好的(纯)商科”呢,这个问题可真是有点冤枉美帝了。 如果从教育的角度看问题,把教育分作学术(academic)与职业(vocational)两大类,那么毫无疑问,美国的本科以上商业教育都是属于职业导向的,目的很明确-培养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从业者。 而中国的大学,是强调学术为上的,所以会产生中国人普遍的名校情结、学历崇拜;同时因为强调学术,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会设置很多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这与注重职业导向的商学院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相反的。 如果仅从教育理念上来说,说中国推崇学术而美帝重视实践,这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但要是这么理解中美大学的差异那就未免太简单了。
2. 再问,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同样作为崇尚实用主义的文明(且不说中国文化中本身就有实用主义的因素),美国能在学术与职业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而中国却只能偏重其一? 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确实值得深思。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学术传统(academic tradition),这种学术传统就像是一个由无数学者和从业者们共同编织的大网,每一个后来的学者都会在这张网上留下自己的印迹。随着网络的延绵不断,学术传统就像生命一样生生不息。
当然,这种学术传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学者和从业者的坚持与耕耘。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提倡的所谓“实用主义”往往只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顾理论和学理上的创新,或者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期的发展。而这种实用主义是建立在透支未来为基础上的。 因为无视学理和创新而一味追求短期效果的做法必然会降低学习的效率、阻碍科技进步的步伐并带来一系列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务实态度还会影响下一代人。当父母辈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了令后代享受优越生活的资本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在意自己的后代是否足够聪明、是否能够考上名牌大学并且选择到热门专业,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名牌大学和专业能给他们带来稳定的工作和美好的未来。至于这个专业是不是他们内心所热爱的、是不是能够在工作中发挥所长并产生价值,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或许在讨论中国高等教育是职业还是学术取向时,应该把视野放到更宽一点,看看这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