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如何传入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简体中文和英文,而繁体中文由于历史原因也曾在新加坡拥有较大影响力。 那么汉字又是如何传入的新加坡呢? 新加坡地处马来半岛南端,在历史上最初为东南亚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所以很早就有中国商船驶往当地进行贸易往来,而在船只上的水手、工匠等人员也就随之在当地定居。
这些外来者带来的除了丝绸、瓷器等其他商品之外,自然还有汉语文字(书写工具)以及汉字文化。虽然当时新加坡地区土著居民已创制了阿拉伯文,用以标注当地语言(属于南岛语系),但对外交流仍以中文为主。
据记载,在公元1345年马六甲王朝时期,中国商人就已经在新加坡西北岸建立了聚居区,开始从事耕作并种植植物,而其社区则被称为“Cina”(意为“中国之地”)。至17世纪荷兰人入侵时期,华人移民已经遍布全境并与当地人混合居住形成了混合民族。
虽然这些移民带来了汉文化,但汉字的书写却并没有被完全移植过来。因为早期华侨多从事低附加值行业,经济地位较低,所以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高收入的精英人士又因受宗教影响而更倾向于使用拉丁文。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英国殖民时期(1824-1942)。英属殖民地政府鼓励海外华人的侨居地和原住民一样实行英语单语制,大力推行英文教育,这使得华人社会逐渐融入英国殖民体系当中,经济地位也随之上升。随着经济的增长及地位的提升,华人开始提倡复兴中华文化。
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汉字开始再次在新加坡广泛传播开来并被列入中小学课程。由当地华商集资重建的中国庙宇群也是中华文化遗产在新加坡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