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学校是什么意思?
“市立”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表示学校所在地,如“市中区"、“天宁区”“云溪区”等;另一种是表示建校时间,如“清末民初建立的市立学堂”、“民国三十八年创办的市立第一小学”。 这里讨论的是第一种含义——以市区为中心建立的学校。
关于它的起源,通常认为起源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江苏松江府立中学堂,这所学校由上海府县士绅筹款兴建,作为地方官办学校。第二年,杭州、苏州等地也分别建立了省、府立中学堂。这类学校的共同特点是以地方财力为主开办,作为地方政府办理的教育事业机构,归属各该地方的教育局领导。
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这类学校逐渐增多,到1928年已有84所。但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立学校,因为它们不是由国家投资兴办的,经费的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支出。在民国时期这种财政体制下,地方财力十分有限,往往难以维持一所学校的正常开支,所以这类学校往往“规模不大,设备简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抗战爆发以后,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以“陪都基地”名义,在原四川省境内大规模扩建和新建各类院校。1939年至1946年间,在成都相继成立了多所国立大学及学院,这些高校大多由国立四川大学、国立重庆大学、国立西北大学等院校内迁而来。还成立了多所私立大学和独立学院,其中著名的有华西协和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成都协和大学(后改为成都师范学院)等。除了上述几所大学外,成都还出现了多所专门学校,如医药类有光华医专、同济医专;财经类有四川财经专门学校;林业类有川西森林专门学校;纺织类有华西纺织专门学校等。 这类以城市为中心建立的学校,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加上战乱的影响,各地办学条件千差万别,所以很难得出具体的数据来衡量其规模和数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已经拥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近代教育体系,它为战后新中国教育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